午后,环阶教室里人声攒动,暖黄阳光跃上窗台,流动于黑板和书本上。女孩身着全套球服,还没拿出书本,目光就抢先聚焦在了讲台前。下午“三大”一下课,她立刻拾起装着球拍的书包,冲向了球馆……“习惯了”,周
明慧概括了四年里这样“连轴转”的日常。

人物介绍
周明慧,国际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校高水平羽毛球运动队队员。在本科期间学业勤勉,成绩优异,曾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曾荣获2018年第22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双打亚军、2019年第35届泛波罗的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羽毛球比赛女子双打亚军等
球场飞扬,展露潜翼

在母亲的鼓励下,周明慧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坚持学习羽毛球。从一开始的课余爱好,到初中开始参加正式比赛,羽毛球渐渐融进她的生命,变成了她不可或缺的伙伴。来到法大后,周明慧保持着高强度的羽毛球训练,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校队的女子双打主力队员之一,同时也多次参加国内外羽毛球大赛,为校争光。
大二下学期的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令她记忆犹新。“当时的课业很重,教练也很重视我,训练有很高的要求。”周明慧坦言,她的身高在羽毛球运动中并不占优势,只能通过后天针对性训练不断提升弹跳力和运动能力来弥补。每天下午三点半到六点又是校队固定的训练时间。为了训练上课两不误,她常常提前换好球服,一下三大就飞奔到训练馆,结束后又争分夺秒地换洗衣服,才能堪堪赶上六大的铃声。“我们辛苦,教练也很不容易,每天训练下来,教练一边指导一边亲自示范,出的汗比我们还多,嗓子也经常喊哑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训练中积累的能量让她在赛场上所向披靡。
六月沉息,一夕振翅,终引得大洋彼岸风暴迭起。2018年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她和校羽毛球队的队友夺得了女子团体赛的三连冠,又成功会师女双决赛。2019年5月,她又与三名同伴,代表中国赶赴立陶宛参加泛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为中国代表团成功包揽女双冠亚军以及女单的冠亚季三枚奖牌,成为了羽毛球场上无可争议的聚光点。“能为国出征就已经让我很惊喜了,取得了荣誉更是十分激动。”
模法磨砺,茧中自炼

除了羽毛球,周明慧在大学生活中也不断挑战自己,锻炼各方素质能力。2019年6月,她所在的模法团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海牙举办的英文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
对于大三的周明慧而言,这也许是她最忙碌的一个夏天:5月才结束的国际羽毛球比赛、保研准备、大三的课业与实习工作,国际模法无疑是让这个夏天的炙烤加倍炎热。“时间真的不够用。”周明慧回忆,除了每周一整天的实习,就是上午准备保研,然后下午到球馆训练,结束后模拟法庭练习三点一线的连轴转。国际模拟法庭,对英语口语水平要求极高,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模法备赛的压力。“不要说英语了,第一次参加‘京都杯’模拟法庭比赛的时候,我紧张得连答辩状都念不通顺。”为了达到准确表达和通畅论述,她在集体练习之外常常反复朗读文件资料,直到流利为止。没有特殊的方法或后发的天赋,周明慧只是不断坚持,勇敢试错,不知过了多少个忍受孤独和失望的朝夕,她才终于和队友们一起达到了英文法庭辩论所需要的水平。除了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练习,为了稳操胜券,队员们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就训练中从未遇到的问题好好准备预案,常常写完,窗外早已泛白。
“法庭”也好像是球场:她慢慢能够伸展肢体,轻盈敏锐地捕捉、回应每一记锐利的击打,在方寸之间留下自己羽蝶般的身影。最终,周明慧所在的队伍代表我校,取得了全球第12名的成绩,这也是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明日征途,化蝶以翩

四年前的夏末,周明慧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了法大,带着懵懂加入了校羽毛球队,教练与队友的关心与帮助,让她在极短时间内融入了这个小集体。谈笑,同行,羽毛球队就是她的第二个家,让她感到熟悉而自在。
可到了学习上,周明慧明显地发现了自己和同学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我知道他们入学的时候成绩会比我高,但是我也相信我可以通过努力,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她自知基础薄弱,就主动出击。大一时,她要求自己每逢上课必坐前排,英语课上也尽量举手发言,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课堂上无法理解的问题,她就课后自己了解拓展,逐个背记。这与她对待羽毛球训练的方式如出一辙:体能偏弱,她就每天拿一张垫子,独自加练体能;一个基础的网前动作,她也能沉下心,打坏一筐又一筐的训练球,做到最好。她把良好的身体素质、坚韧慎行的性格从球场带到学习中,也在无声中成就了自己。最终,她取得了学院综排第一的好成绩,又保研到了法大的民商法专业,如愿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学霸。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毕竟英雄不问出处,我能像他们一样好。”她轻轻笑着,仿若羽蝶从蛹中飞出,望着远方即将来到的日子,翩跹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