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原本宁静的校园,从宿舍楼开始传来了嘈杂的声音,整理行李、封箱打包、滑轮空降……从宿舍到寄存地点,后勤物业工人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剪刀、胶带、打包绳,成为他们不离手的物品。为帮助毕业生打包行李,近500名后勤人员与学院的老师们走进宿舍,将一份份祝福装进毕业生们的行囊……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2020年2月初,法大校园实行封闭管理,昌平校区物业的后勤老师们从1月21日起全程坚守在学校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在他们之中,有人主动请战带领10人团队住在南区校园内部,4个月没有回家;有人带领15人团队一直忙在整理毕业生行李的岗位上……
由于毕业生行李数量巨大,快递公司难以一次性运输,并且当日未运输行李堆积会影响次日的工作衔接,经学生处与校物业中心沟通,由物业工作人员负责统一搬运需要寄存的行李到指定地点。截至目前,物业中心已先后为学生运送寄存行李约有2000余件,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
不一样的毕业“寄”

二月初,尽管寒假已然到来,法大物业的工作却并未减轻:委派十人展开了第一次封闭管理,坚持各个楼宇的保洁、消毒、进出登记等常规工作成为物业团队工作的常态。
因为疫情的缘故,毕业生不能悉数返校参加毕业典礼,对法大物业而言这也是一场别样的毕业“寄”。毕业生的行李多、杂、散,且快递公司运送量有限,当日行李运送不完,堆积在楼道里会影响次日的工作衔接,经学生处与校物业中心沟通,由物业工作人员负责统一搬运需要寄存的行李到指定地点,先后为学生运送寄存行李2000余件。为加快运输的速度,物业部门在每个楼准备了大绳、滑轮以减少了劳动强度,设置多个存放点,在有序指导下合理分工。即便如此,物业中心入校人员有限,工作繁忙的时候,一个学生个人物品最多有18包,结束工作往往已是凌晨。
7月11日晚,校内10个楼宇寄存点的行李仍没有完全运送出去,物业中心在当晚紧急通知各部门联系职工加班,40余位职工参与运送行李至次日凌晨3点半,确保了第二天行李打包工作正常开展。“如果说有什么感受,一个字,累。”物业党支部支委白彬坦言道,“不过物业中心的职工都很努力、齐心,关键时刻我们没有掉链子。” 虽然累,但是听到同学们的一句“谢谢老师”,就让他们感到欣慰和值得。
全员联动,携手毕业“寄”

这次毕业“寄”,最大的困难就是“任务繁重而人手不足”,因此参与到这次任务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月初,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全面杀消,白彬主动请缨,带领10人团队住在南区校园内,4个月没有回家。当谈及此事时,白彬云淡风轻地说:“因为我是党员啊,这个时候就要冲在前面,做好带头作用。”直到毕业“寄”开展 ,白彬仍工作在第一线,繁忙而充实地推进工作进展。
疫情期间物资十分紧缺,为了保障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后勤物资部的几位老师极尽所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口罩和消毒液,想方设法增加物资补给。不少学生及教师志愿者也参与了毕业“寄”工作中,师生联动,勠力同心,无疑给物业部门减轻了不少负担。
维修部的师傅一直奔走在一线帮助运输行李包裹;财务处老师负责核对寄件信息;学生处的老师每日都要确定参与工作的志愿者名单;物业中心的领导在学生返校期间几乎没有在晚上十点前下班,总是在准备各种预案、召开会议、处理发生的紧急事件……谈到这段期间的工作,物业中心的每位老师应该都不乏想说的话,但也像昌平物业副主任郑晓君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吧。”
这个夏季,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汗珠从他们的额角滴落,闪闪发亮,如同校内的玉兰花,一年一年地盛开,永远不败。
打点行装 护你远航

在此次毕业行李寄送工作中,令郑晓君印象最深刻的便是7月12号的寻人事件。当晚,在结束一天的打包工作后,值班人员进行了例行的人员查岗,却发现两位学生志愿者失联,所有后勤工作人员立刻开始全校寻找,直到凌晨两点才得知这两位同学在逸夫楼帮助老师工作,虽然虚惊一场,但大家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这个不平凡的夏天,正是每一位后勤人员的默默付出为毕业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起初由于技术问题,我们已经取消了安装‘宿舍区滑轮’的计划。但是考虑到师生搬运行李的难度,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我们辛苦一下,让师生更方便一些,就是值得的。”

“我们没有在毕业季见到同学们最后一面,在四年的最后,最遗憾的就是没能给同学们说一声祝福。”在郑晓君的记忆中,同学们每天在学校见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后勤人员,就像宿管阿姨每日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不经意间也和同学们累积下了深厚的情感。他曾见过一位同学请求阿姨帮忙缝补裤子上的破洞,那时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一种莫名的温暖在那间小小的值班室蔓延。在四年的朝夕相伴中,后勤人员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着每一个学生,为了师生们的安全做好一切保障工作。
虽然没能当面道一声祝福,但“告别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白彬如是说,疫情的洗礼只会使我们更珍惜相遇。在这一特殊的毕业季,同学们顺利毕业的背后是所有后勤老师四个月的日夜奋斗。

见字如面,在那一份份由老师们打点的行囊中,有的不只是四年的经历,还有老师们对毕业生最美的祝福:“希望你们在新的道路上有新的开始,新的起点,常回母校,这里有你们四年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