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我是壹桌计划的志愿者,很高兴认识你。”

春意蔓延大地,夏花灿烂人间,本该是铃铃笑意撒操场、朗朗书声响校园的明媚季节,湖北的中小学生们却因疫情足不出户,宅家开启云端学习。在孤独和无助中,来自远方的一声呢喃驱散了他们头顶的阴霾,一张张线上书桌悄然支起,成为他们“同桌的你”,温言细语,耐心热情,点亮了时光……
“壹桌计划”,一个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大学生公益项目,面向以湖北地区为主的中小学生义务开展在线学习辅导活动。目前,“壹桌计划”的活动已经帮助了700余名中小学生。
三月末,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接到了“壹桌计划”的参与邀请,迅速在全校范围内发出了志愿者招募信息。经过积极报名和线上筛选,35名2018级、2019级本科生组成了线上支教队伍,通过“壹桌计划”培训,正式“上岗”,成为了疫情中“同桌的你”,用陪伴和辅导,在线上为对接的中小学生点亮了孤单的书桌,温暖了自习时光。

3月26日,青年志愿者协会接到了“壹桌计划”初创团队线上支教的邀请,系统了解“壹桌计划”的招募制度和运行方式后,协作负责人杨丹妮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全校范围内的志愿者招募活动。一周后,“壹桌”招募在青协公众号正式发出,为了及时向应招的同学解释清楚活动细节和遴选培训程序,杨丹妮在推送发出后守着微信群足足两小时,为前来咨询的同学一一热心解答。
初步报名后,经过壹桌团队的筛选,共有35名法大志愿者通过培训正式上岗。为了让每一份付出都得到认可,杨丹妮逐一对照,进行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保证志愿者们志愿时长的准确录入。“我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信任青协支教的志愿者们负责,也对我们的伙伴壹桌计划负责。”虽然未曾亲自扮演一名“辅导老师”的角色,也没能和屏幕对面的学生一一交流,但正是她敲下的每一条消息,完成的每一道工作程序,让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们对湖北学生们的关心和慰藉稳稳送达,点亮那些步履维艰的时光。
张倍玮为其“壹桌计划”帮助同学讲解的备课笔记

四月下旬,“壹桌计划”的志愿者们开始陆续上岗。民商经济法学院2019级志愿者张倍玮每周都要花费一个下午和两个晚上的时间来进行备课。辅导之前,张倍玮会先熟悉这部分的知识,然后加入一些拓展内容拓宽学生思维,再寻找一些高考题辅助教学,同时在讲解中穿插一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建议。屏幕另一端是一位高四复读生,和学生一起担负起高考的压力,这让张倍玮深感责任的重大,于是加倍认真地准备每一次课堂。支教结束后,张倍玮与这位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但是信目前还在学校里面没有寄出来,我也十分期待看到信的内容。”谈起这位好朋友的来信,张倍玮难掩期待。

赵宇萌和她负责辅导的同学的聊天记录
“壹桌计划”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无论是时间的协调,还是彼此的沟通,对于志愿者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交流中会发现对方并不是很愿意表达。”国际法学院19级的志愿者赵宇萌这样说。了解到对方的情况后,赵宇萌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尽可能地引导对方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她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我能做的其实不多,但能给对方提供哪怕一点帮助,心里的快乐就会指数爆炸式增长!”
“壹桌计划”不止于学习,更是一场心灵陪伴之旅。疫情期间,未复课的武汉学子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志愿者们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也要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来自人文学院的助教志愿者王惠林曾辅导过一名武汉高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心理压力较大,在半夜十一点多给她发了一条信息,“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成绩和别人还差很多,感觉很无力。”看到这条消息后,王惠林大脑里拉响了警报,“我特别紧张,在晚上那种难过的情绪是会被放大的”,这种迷茫与无力让王惠林想到了自己的高三,于是她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屏幕另一端的学生,耐心地开导鼓励她,并及时与负责辅导她的志愿者进行沟通,希望能给她更多帮助。尽管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但在王惠林看来,只要相识,便有一份责任落在肩头。

壹桌贰人相映,千言百笑同晴。“壹桌计划”点亮湖北学子孤独的同时,也温暖了屏幕这端的志愿者们。“我们是彼此温暖的过程,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对方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作为负责人,杨丹妮还对“壹桌计划”展现出来的全新支教方式格外关注,“如何做好更大规模、更有高度的支教活动,用志愿支教传递更多温暖,我想我们能从这次活动中受到启发”。

志愿者张倍玮
在往后漫长的时光中,每当志愿者们偶然翻到自己做的备课笔记、点开微信那个群聊,都会想起伸出援手时的自豪和满足;每当孩子们坐在那方小小书桌上,回望惊惶的疫情时光,也总有一豆屏幕的光,将彼端一张张陌生面孔的善意重新带回心头。
“也许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会在如火的未来等你”,这是志愿者们的承诺,跨越山海,拥抱暖意,他们在共同期待着一个更好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