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校团委
  • 首页
  • 部门简介
    部门简介
    现任领导
  • 学生团体
    学生委员会
    学生会
    研究生会
    学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
    青年志愿者协会
    艺术团
    团委宣传中心
    团委组织部
    青年成长服务中心
  • 第二课堂
    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
    论衡辩论文化节
    “学术十星”论文大赛
    “友思”学习圈
    “依依法大”毕业舞台剧
    “欢乐法大”元旦晚会
    “蓟忆法大”毕业晚会
    《肆年》活动毕业视频
  • 规章制度
  • 综合服务
  • 首页
  • 部门简介
  • 学生团体
  • 第二课堂
  • 规章制度
  • 综合服务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法大青年
学习园地
法大团讯

【CUPL正能量第201期】|一安法援:云端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7日    点击数:次





“我能做的不多,但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求助者感到温暖,这就足够了。”面对屏幕上的起诉状,刘晓诺的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登录贵州法院网、输入信息、上传材料,两个多小时后,网上立案完成。打开微信,刘晓诺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当事人。三个多月以来,由于疫情,刘晓诺和她的伙伴们一直坚持“线上法援”,在云端陪伴当事人一起等待……

团队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农村与法治研究会一安法律援助中心,简称“一安法援”,是以法学实务服务社会为目标,以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咨询为主要服务方式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自成立以来,援助当事人超过1500人次。


疫情期间,一安法援的同学们克服了线上沟通不畅、信息延时等困难,通过邮箱和微信与当事人线上沟通,国际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晓诺与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傅汝澜正是其中的两人。在法援志愿者的帮助下,身在北京的临产孕妇完成了贵州法院的网上立案,房屋租赁纠纷的当事人也得到了所需的法律意见。类似的案例每周都会发生,志愿者们依托专业知识,在云端积极提供法律支持,提高社会司法效益。





“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帮”


4月19日,正值周末,一安法援的对外公邮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求助邮件:房客在疫情期间由于无法返回租住地,与房东产生了租赁纠纷。


了解到当事人诉求后,傅汝澜和其他法援志愿者们立即展开了工作。“我们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租赁纠纷的案子,再加上疫情期间的法律问题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刚上手的时候就能感到难度”。疫情阻碍了线下的有效沟通,志愿者们只能借助邮件联系当事人,对于信息的收集掌握也较以往困难。身为部长的傅汝澜带着6名2019级的同学从当事人提供的租赁合同入手,仔细研究签订的条款,找出其中的争议焦点在于“合同解除时间的认定”。确定了基本思路后,小组成员分头行动,检索相关案例和法条,并从疫情期间的特殊性入手,仔细研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对疫情期间房屋租赁出台的相应的解释。


大一的志愿者们刚开始学习合同法,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透彻,但他们热情不减,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边请教师长、边结合实践自我学习,“我们组除了我之外都是19级的师弟师妹,大家在分好任务之后都特别认真地查阅资料,在群里讨论”,在傅汝澜看来,法律援助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过程,在帮助当事人的同时,自己和团队的伙伴们也在其中获益良多。7天,上万字的资料检索,7个人的法援小团队经过多次修改打磨为当事人出具了专业细致的法律意见书,目前双方已接受法院调解。


回忆整个过程,傅汝澜在屏幕另一端难掩喜悦,“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作为法援志愿者,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到他人,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比较开心的。”


“找我们,我们就有了责任”

疫情期间,一安法援的其他志愿者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进行着新的尝试。一位身在北京的临产孕妇身陷抚养费纠纷,希望能起诉身在贵州的前男友,要求其承担生育、医疗等费用,于是她找到了一安法援的志愿者们寻求帮助。了解到案件情况,由于临产期将近,志愿者们本着最大程度为当事人考虑的原则,用最短的时间为她拟好了起诉状,以期该案件能得到妥善解决。


然而由于疫情期间外出不便,加上经济状况和身体原因,身在北京的当事人难以亲自前往贵州进行起诉,志愿者们向她建议选择网上立案的途径。在当事人的网上立案尝试失败后,她再次向志愿者们寻求帮助。“我们也从来没进行过网上立案,但既然当事人找到了我们,就想着去帮忙试试。”面对当事人的需要,从未尝试过网上立案的刘晓诺就边摸索边推进,注册登录、输入信息、上传起诉材料、证件材料、证据材料……就这样敲击着键盘,点击着鼠标,两个多小时后,刘晓诺的首次网上立案终于操作成功。当事人的两个案件都成功立案了,她在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转达给当事人这个好消息。


疫情期间通过公邮寻求帮助的当事人还有很多,由于邮件表述含糊不明,志愿者们需要多次同当事人沟通,才能了解案件信息,梳理出其中的法律关系。“我们收到过一封长邮件,里面提出了20多个法律问题,并且很多问题的表述是非常含混的,处理起来并不简单。”刘晓诺和其他几位部长逐一梳理了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后,和大一的成员一起完成了这个案子。“我当时是写到凌晨两三点,既然当事人找到了我们,我们就得做到最好,对得起这份信任”。


“有希望,那就尽微薄之力”




疫情期间通过邮件或公共微信的线上沟通使得志愿者们与当事人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一些邮件得不到及时的回复。为此,一安法援的志愿者们提高了查看微信和邮箱消息的频率,“我们6位部长就尽量多登陆公共微信和邮箱及时查看,看到新的邮件就会立刻转发到群里”。疫情期间求助困难,一安的法援志愿者们就这样在云端给当事人最大的陪伴与温暖。


一份法律意见书反复打磨,经常坐在电脑前一写就是七八个小时,完成工作往往已至深夜,但采访时晓诺的志愿者心声依旧坚定有力,“法律援助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相同的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当事人找到我们,就是相信中国政法大学,在他们看来,这里是中国最好的法学学府,这里有年轻学生,有专业教授,能帮助他们解决自己遇到的麻烦”。作为法大学子,身上这些象征意义赋予了志愿者们更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勇敢地迎接一次次挑战,用自己的微光,传递



温暖希望。



“或许我们的能力有限,但大学生法援更是一种象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求助者提供一些帮助与支持,哪怕只给困难中的人们点亮一丝希望,对我们而言就足够了。” 这是刘晓诺的心声,也是所有法援志愿者们奉献微光的意义所在。


尚有荣光在,何叹少年轻。少年之力虽弱,但足以照亮求助者的远方。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 | 地址:北京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 | 技术支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