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戏剧日。为唤起全世界人民对戏剧艺术的重视,国际戏剧协会每年都会邀请世界著名的戏剧家或国际知名人士撰写一篇“世界戏剧日致辞”。今年,世界戏剧日庆祝活动将于3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廊坊举行,国际戏剧协会邀请到挪威剧作家和小说家、20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乔恩·福斯(Jon Fosse)为2024年世界戏剧日撰写了致辞,题为“艺术即和平”。
戏剧艺术在世界红红火火的今天,法大也有一群热爱戏剧表演的同学们,追梦的步履让激情与梦想在舞台之上闪闪发光。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大的戏剧艺术,寻觅法大青年用热爱筑起的戏剧舞台。
莽原话剧团,是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团分团之一,始创于1989年。莽莽苍原,生生不息,莽原话剧团自成立以来不断汲取着新的血液和力量,剧团成员们在台前幕后通力合作,活跃在校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曾获得2021年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短剧金奖与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多幕剧铜奖。传承前辈的荣誉和骄傲,2023年,莽原话剧团原创话剧兼年度大戏《日记银行》再次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
多幕剧组银奖
优秀创作奖
优秀指导教师奖

《日记银行》的故事围绕一家以日记形式存储记忆的银行展开,日记庆典即将召开,两名劫匪——鹦鹉与八哥却闯入银行抢走了存储的日记。本为劫财而来的二人面对眼前一箱箱的日记不知所措,日记银行的经理、董事长为了寻回日记来到他们家中,冲突不断。鹦鹉与八哥意外结识了饱受霸凌的女孩罗茜,但是鹦鹉却被董事长带走。为了拯救朋友,八哥孤身前往日记庆典,在那里,董事长的奥秘终于被发现,关于记忆的争论也由此展开。
一出大戏,两任团队,无数心血,用精彩生动的演绎散播快乐,传递感动,借思辨性的主题启迪深思,开拓人生。
【成功演出:台前幕后的结晶】
舞台上,罗茜与董事长步步靠近,灯光交互的一瞬,两位演员迅速进行了位置的交换,以展现角色灵魂的互换。前者声音由天真转为冷漠,后者由无情变得痛苦,她们同声高呼——“记忆就是一道枷锁”。创新的表演设计和饱满的情绪,将节目送入高潮,也迎来大戏尾声。
从台前转到幕后的灯光师杨恺元认为,这是全剧对灯光要求最高的部分,也是最需要默契的一部分,台上台下无法进行任何交流的演员和灯光师,凭借六个月的磨合顺利完成了表演。灯光,音乐,舞美,一切都恰如其分。

为了理解和丰满角色,演员们撰写人物小传,将人物生平补充完整,使其行为合理化。角色从单薄的字句变成有血有肉的人,郝耘萱借此更加走近罗茜,“罗茜不仅天真,同样偏执。她要舍弃那段痛苦回忆,还要所有人都忘掉。”对剧本的把握最终成就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剧中环抱双膝埋着头的小女孩,饱受霸凌又渴望自由,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让观众为之惋惜的同时眼角湿润。
作为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导演田若衡的努力贯穿大戏始终。“我们在2023年4月份开始筹备,采用线上试镜的方式选角。”她介绍起团队时颇为自豪:“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同样优秀、同样有趣、同样有担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每一天,这个活力满满的团队都会聚在一起排练,暑假期间也通过线上会议不停磨合。六个月,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都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和付出。
【传承与突破:两任团队的心血】
《日记银行》最初是莽原话剧团2018级的毕业大戏,剧本由编剧兼导演赵展琛完成。导演田若衡是2022年大戏的工作人员,她非常喜爱这个剧本,2023年4月,她与团队提议对《日记银行》进行新的演绎,这一决定得到了上一届主创团队的支持与帮助。尽管有第一次演出的经验,但新的《日记银行》演出仍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经波折,它的背后凝结两个团队、两拨人的心血。
新的演绎,要在哪里传承,要在哪里突破,是主创团队必须考虑的问题。复制粘贴式的表演既无意义,也无价值,因此导演与演员在与上一届主创团队沟通后,进行了契合自身的改变。“这些改变更像是由于两个团队心境不同顺其自然发生的。”杨恺元表示,去年的团队气氛是复杂的,主创团队即将分道扬镳,使得大家在演绎中多了些不舍,但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也成为了大学生活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新的主创团队,新的表演风格,赋予《日记银行》新的主旋律——朋友情谊。欢快的排演气氛诞生了许多难忘的爆笑瞬间和即兴发挥的有趣包袱,一些笑点甚至是演员们在正式演出时增加的,原剧本中并没有料到观众会有反应的地方,正式演出时却有人笑出了声,台上演员几乎瞬间对视了一眼,意识到此处可以抖包袱,默契让他们临场扩大了这里的喜剧效果。
剧本研讨,观点分歧,角色定位,动作演绎,剧本在争论中臻于完善,表演在打磨中愈加动人。大戏谢幕,《日记银行》的主创团队走上台前。礼堂通亮,有观众先反应过来,紧接着掌声雷动。舞台所有人直面观众,面庞洋溢着欢乐,两个小时的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回望六个月的努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启迪深思: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一出好戏,是演员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彼此之间都收获力量与感动。
“在最后,罗茜从观众席走上舞台,撕碎了手中写给明天的信。那封信其实是我抄写的自己的人物小传,我一边走一边撕,将纸片撒在舞台上。”郝耘萱歪着头回忆,“后来有个妹妹把纸片捡起来,用胶带粘好,在上面写了‘写给明天的信’,把它还给我,真的很感动。”观众的温暖之举仿若跨越时空,不仅感动了郝耘萱,更给了另一个世界的罗茜一份良善、一份陪伴。

《日记银行》探讨了痛苦与快乐的回忆是否应该分别看待,人是否应该抛弃所谓的不美好回忆,以及人在面对痛苦的回忆时是否有权选择逃避。这一思辨性的主题借助大戏迅速在校园内引起了思考。“看到大家在朋友圈、狐友上发布对大戏的评价,对主题的思考,让我们很开心,我们表演的目的和价值达到了。”
如果日记银行真的存在,是选择甘之如饴地接纳每一份记忆,体验人活着的一部分,还是适当地逃避回忆,将痛苦与创伤封存,最终,《日记银行》的主创团队也没有在剧目中对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选择把思考交给台下的观众。在争论中,思辨主题是一颗种子,它生根发芽,启迪深思,并开拓人生的道路。直面苦难是勇气的獠牙,忘记过去是告别的钟声,人类无法向未来说不,因此我们阔步向前。
戏剧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文明瑰宝,在世界喧嚣中,总有一群人用心灵触摸戏剧的脉搏,用情感描绘戏剧的色彩。精益求精的排练,默默付出的努力,他们用才华和汗水为戏剧注入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戏剧画卷。这群坚持在戏剧道路上的莽原人定将越走越远,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