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选送的15个参赛作品中有7个入围特奖答辩,创校历史记录,学校获得高校优胜杯、优秀组织奖,并取得3个晋级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名额。
本次竞赛我校参加了“哲学社会科学类”中4个类别的比赛,除法律类(8项)、社会类(5项)、经济类(1项)外,社会学院心理学专业罗帅的《高中学困生学业压力、自我污名和焦虑水平的预测关系研究》,是我校第一次参加教育类别竞赛的作品,并获一等奖。
我校此次备赛的组织工作,由校团委于3月正式启动,组建校级“挑战杯”赛事组委会。校内选拔赛通过组委会广泛动员、选手自愿报名的方式,吸引了来自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6个年级、14个学院的参赛学生。为进一步提升参赛作品质量,组委会协同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单位,通过联系学校4项高水平的校内学术创新竞赛,即“学术十星”本科生论文大赛、“学术新人”研究生论文大赛、本科生“创新论坛”、国家级创新项目,邀请赛事优秀项目作者参加选拔。经过作品征集、匿名评审、复赛、决赛总计四轮作品选拔和三场参赛选手专场培训,15篇学校代表作品脱颖而出。
我校参赛作品《社会转型中异地务农的流动农民边缘性分析——基于珠三角代耕农群体的探究》获得特等奖,《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对话:刑事速裁“裁量上诉”机制研究——基于343例样本与四省市的实证调研》等4项获得一等奖,《基层医院组织中医生个人的决策模式——对苏南新存镇卫生院的个案研究》等3项获得二等奖,《民法典编纂视野下配偶无固定顺序继承在我国适用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份裁判文书和1300份纸质问卷》等6项获得三等奖。
本次校代表队31名成员,分别来自7个学院,其中法学院6人(占比19.4%)、刑事司法学院6人(占比19.4%)、国际法学院5人(占比16.1%)、商学院5人(占比16.1%)、民商经济法学院4人(占比12.9%)、社会学院3人(占比9.7%)、政府与公共信息管理学院2人(占比6.45%)。
来自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等7个单位的13名教师参与指导校代表作品,其中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刘智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孙晓冬和社会学院的何江穗各自指导了2项作品。在校赛选拔环节中,民商经济法学院的赵红梅,刑事司法学院的郭金霞、于国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丽莉、任弢,商学院的田文昭、李伯尧,人文学院的孟彦文,社会学院的孟庆延、游正林、王楠等教师组成我校赛事评审指导组,在对参赛作品的遴选、提升与选手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