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之西,昆仑山下,英吉沙小城默默伫立着,穿越了千年的风沙,在岁月迭代中保有着别样的民族风情。时代车轮驶过,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以网络为媒,以课堂为介,怀抱中国法典,怀揣赤诚之心,将一份普法力量注入这座古城。法治中国的梦想像蒲公英一样,飞往边陲小城……
“与法同行”线上远程普法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西部志愿者协会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共青团委承办的线上普法宣讲活动。
为响应国家法治建设的号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了解法律知识,西部志愿者协会发起了针对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普法工作。自2021年1月11日到24日,西部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们每日对英吉沙县一所学校学生进行线上普法宣讲,共开展线上普法活动14场,覆盖英吉沙县7所学校,共计约1万人次参与到宣讲活动中。
创新普法,扬法入疆
新年伊始,寒假初至,西协“与法同行”普法队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普法宣讲活动。志愿者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但通过线上普法宣讲的方式,他们与新疆英吉沙县的中学生们连接在了一起。作为刚刚成立的团队,西协普法调研部的生命还很年轻,虽显稚嫩,但不失激情。一直以来,西协都有远程支教的服务,“既然我们有远程支教的组织经验,是不是也可以顺便借助学科背景,试着进行远程普法?”出于这样的想法,2020年9月2日,西协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普法调研部。
万事开头难,初次尝试远程普法活动的西协在活动之初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最初策划时“一点概念都没有”,团队成员抱着“试错”的态度开始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最适合形容这时的西协。“活动形式是什么,效果怎么样,要去到哪里?”面对前方的未知,作为队长的法学院19级翁安妮压力重重,她发动起在其他普法组织的好友,希望能得到经验传授。“有向他们了解一些远程线下普法的经验,但线上和线下毕竟不太一样,所以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挺悬的,都不太确定能不能办下来远程线上普法。”
作为团队副队长,民商经济法学院19级的区兆卓回忆起活动起步时的困难,“联系与策划都比较困难,联系了十余所学校等待回音,同时努力地揣摩当地学生需要什么。”招募了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后,再分组、培训、备课……庞杂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们退缩。由于疫情防控,志愿者们只能进行线上讨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团队的工作进展要比预期的滞后,于是熬夜修改稿件、组织提纲成了常事,“确实比较累,但觉得有意义,也就没那么辛苦了”。
创意课堂,趣味普法
联系好新疆英吉沙当地的学校后,当地县、校团委、校方和学生对西协都有很高的期望。当地的一所学校十分珍视这次机会,“校领导表示这是好事,全校都必须参与!”于是该所学校从初中到高中的六个年级全部都要参与讲座。在和当地学生的初步接触中,翁安妮发现他们已经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会有一些高中的同学问一些有关正当防卫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一些涉及到法律知识的问题,并能在互动中针对案例去质疑,去提问,“尽管他们可能教育资源比较稀缺,比较紧张,但其实法律意识早已在当地校园普及开来了。”
为了使新疆的同学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普法内容,队员们选用一些更为亲切生动的普法方式。在每次普法的开头,团队同学都会设置一位“引入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国际法学院19级的邓熙可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引入法律的概念,而国际法学院19级的徐爽则擅长于揪住一个比较细的法学概念展开论述,带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法律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头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能给后面的法律普及带来一定的帮助。”
复杂的案例对于初中生来说难以理解,于是,不同于法学课堂上大家熟悉的甲乙丙丁,在给初中生进行普法时,他们把案例中出现的人物用喜羊羊、灰太狼、奥特曼等替代,让陌生的法律概念在初中生熟悉的动画人物中得到诠释。在讲到姓名权时,普法队员们用史珍香、北雁云依为例阐述,激发学生对普法课堂的参与度。普法队员们力争每一次普法都能把准学生的兴趣,将通俗性、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欢声笑语中,法治的种子慢慢播撒……
不忘初心,与法同行
线上普法中,网络是最大的问题。有一所学校没有钉钉企业号,于是技术人员要一个群一个群地进,要对80多个班进行普法宣讲,技术人员就逐个进了80多个班的群聊。每次普法开始时,队员都要先问:“听得见吗?看得见我的PPT吗?看得见我吗?听见我的声音吗……”第一天开始普法时,计划十点半开始,下午一点半结束,但因为技术问题一直延迟到十一点多才开始,将近下午三点才结束。网络的延迟性也导致对学生反馈的不确定,对普法队员们的临场反应都是巨大的考验。
刚结束考试周后持续两个礼拜的普法,每天都要备课、讲课,后期志愿者们的热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散。但每当开始一所学校的普法时,“看着学生们对志愿者们热情的欢迎和课堂上积极的反馈,大家的激情又再次重回满格。”回忆起学生们掌声中透出来的鼓励和支持,翁安妮和区兆卓难掩感动,“我们讲的内容只要有一个人在听,只要有一个人听进去了,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活动。”普法结束后,有学生在钉钉上问了一些物业业主的相关问题,志愿者们也很乐意进行法律援助。“可能我们随便普及的一个法律知识在关键的时候会起到作用,说不定让他可以去寻求法律的帮助,我觉得只要他们有这样一点点的念头,其实都是好的,我们这个活动都是成功的。”
“为什么一定要尝试普法?”这是翁安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西协进行志愿活动都会有“初心日记”的环节,志愿者开始普法的第一天,写一封给15天后的自己的信,由负责人统一保管。普法活动结束后,由负责人发回志愿者手中。由于此次活动初期时间紧张,西协只安排志愿者们在活动结束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希望我们的普法可以成为帮助他们在黑暗终摸索的萤火,给予他们前行的希望”、“这跨越大半个中国的交互承载着法治思想的传递,给他们带来了利用法律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对高屋建瓴的法学殿堂最初的向往”……看到志愿者们发自内心的感悟,翁安妮的心中有了答案——“成长,是这个新部门举办新活动最大的意义。”
从支教,到普法,从无,到有,西协成员们在开拓中逐渐成长。做一个志愿组织,做一个法大的志愿组织,做一个有意义的志愿组织,这是志愿者们不变的追求。在线上课堂中,纯粹的热情点燃了英吉沙的校园,法治思想的火种默默传递到祖国边陲。“遗憾的是线上方式限制了普法的形式,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样的内容,但举办这次活动,我们觉得,值了!”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西协的远程普法之行已落下帷幕,英吉沙小城的同学们或已回归到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但法律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深埋。普法之路,道阻且长;西协之途,弦歌不辍,芳华待灼。面对未来,西协的志愿者们期待更多的同学愿意与之同行,共同致力于普法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