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指导教师的身份,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永不退社的成员。”法评社,在已成为教师的他看来还是当年的样子:志同道合的伙伴安守一方书桌,思想交锋、学术论辩,在自由的氛围中锤炼思想、开拓视野。“我希望作为未来‘法评人’的你们,在二十岁左右时能够在这里寻找到一位挚友,发现自己前进的方向或是明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2010年,在法评社建社十周年之际,张力写下《法评不是什么》,写给自己,也写给未来的法评人。
人物介绍:
张力,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评论社(简称“法评社”)指导老师。研究领域为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地方政府法、助推理论(Nudge),教授课程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案例研习、美国行政法等。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2004年就读本科时加入法评社,2013年执教法大后重返法评社担任指导教师,亦师亦友的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力神”。
爱法律,爱读书
2003年高考结束后,出于对法学的热爱,张力将高考志愿的每一栏都填上了法律专业。9月,他如愿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开启他的法学之旅。
“当时没有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很大一部分的课余生活都是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来调剂。”从食堂用塑料袋打包回饭菜,在小桌子上垫一张报纸,边吃边读,成为了张力的习惯。2004年春季学期初,张力同往常一样边吃边读报,在报纸上看到了法律评论社招募新成员的讯息,出于对法学的浓厚兴趣,便想着去接触了解一番。5月,张力顺利通过了法评社的笔试和面试,就这样在偶然和必然的交错中,正式地成为了法评社的一员。
从自行选择阅读书目进行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分享,到“挖掘”老师中的学术“潜力股”进行约稿,再到成为一名编辑每年制作出版《法律评论》……法评社让张力感受到了与校园内大多数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社团环境。
一次参与读书会时,一位2002级的师兄在不查阅法条的情况下,将《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进行清晰的复述和解读。这让他在开拓学术眼界的同时深感“众神云集”,更激励着他不断拓展自己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吸纳知识,丰盈自身学术底蕴。
2007年张力离开昌平校区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两校区间的交通不便并没能阻断他和法评社的羁绊。读研期间,张力会常常返回熟悉的校园参与法评社的读书会,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此外,随着知识的汲取与研究的深入,张力还收到了编委的约稿,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和法评社进行着无声而紧密的联系,“经常性的交流,让我觉得自己从没有离开过社团”。
学术领路人
2013年,博士毕业的张力回到母校执教。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让他渐渐感受到自己的学术之路又多了一份责任。恩师张树义叮嘱“对学术尊重,对学生负责”让张力始终铭记于心。
由于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和法评社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加之对社团的热爱,张力回校执教不久便回到法评社,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回想起本科时期在法评社的时光,他深感“指导教师”这样的角色对于一、二年级初涉法学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法评社就像是一个学生自发形成的无形的‘法学院’,当年龙卫球老师、王人博老师、舒国滢老师、王涌老师等都在学术研究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张力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当年引导自己一样,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陪伴学生学习研究,帮助学生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
读书会作为法评社每周开展的常规活动,“选书、读书”成为成员们关心的焦点。在书目的选择方面,张力很少会指定书籍,更多是秉持着自由的理念,鼓励社团成员们基于自己的兴趣完成相应阅读。无论是民法刑法等专业类书籍,还是历史哲学等经典著作,都可以成为读书会上分享的书籍。同时,他还建议成员们在阅读过程中能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雁过留痕,选择一本书不难,真正难的是将它读完,并记录下最真实的体悟”。
2017级法评社成员宋佳恒回忆到:“《法律评论》今年由杂志改回报纸,排版技术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对此,张力主动帮忙联系2011级乃至2008级的法评社成员,寻找当年排版设计者的联系方式。几经辗转,当年排版者的号码却已是空号。就在编委一筹莫展之际,张力又主动向学生建议,帮助他们在网上寻找到合适的店家进行排版,最终解决了编委成员们心头的难题,帮助法评社渡过转型难关。
法评人的“力神”
从2003级的社团负责人,再到如今的指导教师,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张力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力神”。“作为一个学术性社团,在法评内部其实学术牛人层出不穷,但能够封神的并不多。张力师兄虽然是行政法博士,但是对其他学科领域涉猎之广、研究之深,令我们叹为观止。”2013级成员刘敬轲这样回忆。无论法理、民商法,还是政治哲学、社会学,他都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并且扼住该学科的核心命题,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卢梭、尼采,再到罗尔斯、德沃金、拉兹,均可谈笑风生,并且给后辈指明该领域、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阅读书目。作为学者,踏实为学、不倦耕耘;作为师者,授业解惑、指点迷津、醍醐灌顶,就这样,“力神”的称呼在法评社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法评社在张力心中始终保有“既内向又开放的精神”。所谓内向,是指法评社每届成员只有十余人而已;所谓开放,是指这里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只要愿意参与,法评社的大门随时向每一位法大学子敞开。2017级的编委成员曾博回忆张力老师最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选择不难,坚持才难。”从本科期间广泛阅读汲取知识,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参与法评社的约稿,再到执教后重返法评社陪伴社团成长,张力用十五年的坚持对自己的所言做了最好诠释。
时至今日,法评社已迎来第二十个年头,也成为一代代法评人在法大的另一个“家”。在成员们心中,法评社一直都是自由且温暖的地方,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间没有隔阂,可以畅快地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哪怕只是一些朴素的思想,探寻真理的过程总能带给大家极高的愉悦感。2018级现任编委唐浩洲这样分享他心中的法评社:“无论是学术问题的讨论,还是想聚餐聊聊最近的生活,法评社都会成为我们最好的选择,这也是我选择留在法评社的原因所在”。
从青葱的学生时代到春风化雨的三尺讲台,张力的法评之路风景无限。2020年,法评社已走向弱冠之年,一批又一批“法评人”将带着对学术的初心与敬畏,将法评人脚下的路,绵延到更远更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