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蹙起、三江蜿蜒。这里是哺育杨晓莉长大成人的家乡,也是在一干为脱贫奋斗的志愿者们帮助下,逐渐繁荣起来的边疆小城。新兴产业日益蓬勃,公路平坦绵延如巨龙盘山,农作物的销路不断拓宽,这里已是一幅政通人和的景象。家乡的发展,杨晓莉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人物简介
杨晓莉,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本科生。2019年毕业后,她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政法委办公室工作。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嘱托——“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她积极投身西部基层建设事业,由单位派出至康普乡康普村做一名扶贫志愿者,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助力家乡经济建设和发展。
“我当然要抓住这个回报家乡的机会。”2019年,作为法大应届毕业生的杨晓莉主动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返乡路”。“家乡一天一个新变化,憧憬与期待——大概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家乡的脱贫工作一直在进行,杨晓莉毕业的这一年正好是家乡脱贫的冲刺攻坚时刻。
虽然家乡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甚至可以说的上是清苦,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杨晓莉觉得这些都算不上困难。她一想到自己能够回馈养育她的这方水土,想到家乡脱贫后的崭新模样,就会充满斗志。“回到家乡工作,是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有机会走出大山,拥抱外面崭新的广阔世界。”
山高路险、耕地稀少,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深刻制约着杨晓莉家乡的经济发展。“挣一点是一点”,乡亲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农忙结束后就进城打零工,但勤勤恳恳的劳动却效益不多。近几年,家乡在政府的带领下建起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作物的销路也迅速打开,乡亲们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家乡发展逐渐走上平稳有升的轨道。
亲身参与脱贫工作的杨晓莉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家乡,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在尽心尽责地为脱贫工作奋战。每个干部职工都挂包了两到三户贫困户,领导挂包的多一些。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帮助自己的挂包户干农活、修沼气池,与他们拉家常。有些挂包户还有上学的孩子,负责挂包的职工就会辅导孩子的学习,给孩子买文具,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将来的路。“加班是常态,下乡也是常态。我们的队伍里确实有一批很优秀的‘服务者’和‘带头人’。”
其实,杨晓莉很早就打算投身基层工作。
“对我而言,参与西部计划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本科就读期间,杨晓莉收到来自政府和许多素未谋面的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她希望通过建设家乡来回报这份恩情。“在法大读书是我的幸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她所在的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上嘱托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之后,杨晓莉便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然我也是有私心的,我想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2020年是脱贫关键之年,我想亲身参与到这份事业当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知恩图报。应该以能够为家乡做一些事而感到骄傲。爸爸、妈妈嘱咐我要踏实认真地做事,多学多问,不要嫌苦叫累。”杨晓莉的家人在得知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扶贫工作志愿者时,给予了她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参与家乡脱贫工作后,杨晓莉现在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乡亲们的艰难和政府的努力。当初统计入住的搬迁户信息时,杨晓莉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考虑不够周全,缺漏了许多信息,导致二次返工。但这样的错误也让她能够更沉稳地处理事务,“进入社会确实比不得在学校,很多事都需要自己独立去应对,没有人可以替你,虽然免不了会犯错,但终归在成长。”
“
看到家乡的飞速发展,杨晓莉心中有着许多期盼:“希望家乡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希望能有更多的学子走出去,希望出远门可以有除了大巴之外的更多选择,希望高速公路早点修好……”
逶迤延绵的群山拦不住三江水的浩渺烟波,更挡不住杨晓莉的家乡变成她心中更美更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