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王诗琦照例坐在电脑前,制作当天的“防疫”工作简报。简报要求工作涵盖全面、分点清晰、责任明确,她逐一地校对工作情况与人员,细细斟酌语言。因久坐劳累而受损的腰肌,不允许她长时间保持姿势,她时不时地挺一挺身子,伸直了腰继续敲击键盘。这是王诗琦每天的工作,也是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独特方式。
王诗琦,国际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寒假中,她帮助志愿北京创建心理咨询平台,完成“从心开始”项目组的筹备和宣传工作。她在统筹组中,负责志愿者信息统计、项目组工作安排、跟踪工作进度、制作工作简报等工作。她原本计划参与社区防疫志愿工作,但因腰伤复发无法成行,但她依然通过线上志愿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
总有办法尽一份力
2月7日,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王诗琦急切地希望能够为防疫工作做些什么。但是前些天,她的腰伤复发,让她无法长时间地运动和站立,不能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活动当中。这天晚上,王诗琦熬到很晚,正在难过之际,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了招募线上志愿者的推送。“线上志愿同样能够做出贡献”,王诗琦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活动。
线上志愿的工作,主要是志愿者的管理。王诗琦所在的项目组主要负责抗疫剧本的征集与宣传工作。王诗琦在校期间一直做团学工作,在行政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她报名加入了统筹组,并担任组长。每晚8点半,王诗琦会准时发布工作简报,而她在8点就会开始制作文案。其余时间,她会追踪群内消息,并与负责的老师沟通发布要求。老师也常常会私信她或者与她打语音电话,沟通项目进展。
开学之后,志愿者们忙碌了起来,但是疫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就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王诗琦与志愿者们同老师进行了沟通,决定暂时停止线上电话会议,但每晚仍照例发布工作简报。王诗琦在周一和周二有晚课,所以她会提前制作好简报,确保按时发送。其余时间,她都会在晚上8点钟准时开始工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影响志愿工作的开展。
线上同样有意义
线上的工作同线下一样,有着许多温暖。最开始加入项目组的时候,王诗琦并不了解项目的内容,这时一位指导老师给她打了个语音电话。老师向她介绍了项目情况,并与她沟通了以后的工作安排,“从短短二十分钟的语音电话中,我可以听到老师对我们的信任与对这个项目的期待。”老师的信任,带给了王诗琦很大的工作动力。
特殊时期,“隔空对话”也能传递信任与感动。王诗琦与同伴们拍摄的第一个视频,是首都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收集和筛选的,王诗琦负责联系作者与安排拍摄。剧本的作者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按照计划,作者只负责出演和拍摄最基本的视频,但这位作者精益求精,不但创作了话外音,还承担了原本属于美工组的剪辑工作,最后,他一共录制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以及多个简易版的视频。王诗琦很受感动,“他一直和我们沟通所有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统筹协调的工作,也有很多的难处。志愿者们来自各个大学和公益组织,大家的空闲时间各不相同,沟通收到局限。为了处理好沟通问题,王诗琦与同伴们进行了三次电话会议,同各组负责人细化沟通方案;又分成了四大队共八个小组,逐层通知,实现沟通的全覆盖。即便在开学之后,王诗琦也通过不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志愿者在有效平衡学习精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推进项目。
距离虽远,心却相近
虽然线上的工作的志愿者们身处异地,但他们的心却离得很近。王诗琦的项目组里,来自法大的志愿者大都是2019级的师弟师妹,所以她总会对同伴们说上一句:“辛苦师妹啦!”但有时事后才发现是同级的同学。对于师弟师妹们,王诗琦总是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工作上,她追求严谨细致;在生活上,她则是一位最贴心的朋友,为他们带去细致入微的关心。
工作中遇到了难处,伙伴们总是共同来解决。有一次,统计志愿时长的工作可能出现错误,需要源文件重新核对,王诗琦拜托首师大的朋友重新发送志愿时长统计表格,得到了热心的帮助。“她人特别好,而且很耐心,我和她对接工作非常顺利。”王诗琦也会跟组内的师兄沟通,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师兄常常安慰和开导王诗琦,并主动帮忙承担一些工作。
线上的防疫志愿工作,不仅给了王诗琦一个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机会,也让她感受到青年人对这次疫情的关心与奉献的热情。对于自己而言,她也更加懂得如何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完成共同的目标。“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聚在一起的基础,而他们相信我,愿意和我一起,才是我们共同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