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扩散,路上已经少见行人,背着消毒液的于笑野与社区防疫小组的志愿者们走在居民楼下。他握着喷雾瓶手柄的手指已经酸痛,手套里也因汗水变得黏腻,但他没有松动半分,依然重复着喷洒消毒液的动作。为居民楼消毒是于笑野防疫志愿工作的一部分,对他而言,这个“体力活”却是最轻松的工作。
甘当“逆行者”
2月2日的白昼稍稍又长了些,傍晚6时的天还泛着些许灰白。随着疫情防控战的升级,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新闻热点。看着每日增长的病例数字,于笑野想做些什么,却又深感无能为力,直到一条推送被他刷了出来。“18到40周岁,身体健康,最近没有武汉接触史……”这是有关通化市委下属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的推送。对防疫工作志愿者的要求很简洁,没有任何犹豫,于笑野随即填写了报名表,点击、发送。
报名后的几天,于笑野都在家中认真学习防疫志愿者的网上培训课程。2月6日,志愿者群里发出了第一个工作任务,征集志愿者参加。看到信息的于笑野正准备接下任务,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父母认为,在居家隔离的大背景下,“逆流前行”会将自己暴露于被感染的险境之中。父母关心的话语让他的心头一阵温暖,却没有动摇他参与志愿工作的决心。“在大难来临之际,正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我又怎能退缩?而且我现在正年轻,抵抗力相对来说高一些,再加上政府和共青团志愿协会给我们提供严密的防护,我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自己。”经过和父母认真的交流谈心,于笑野最终打消了父母心中的顾虑,第二天如愿上岗。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月7日清晨,安静的船营社区多了几道忙碌的身影。这是于笑野作为志愿者的第一个任务——入户排查及消毒。为了志愿者的安全,也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他和志愿者伙伴们对住户先进行“隔门喊话”,确认户主和联系方式;进而再电话联系,询问家庭成员信息、近期出行史和接触史等具体内容。“每个人都身着保暖衣和厚厚的防护设备,加上不停的爬楼梯,不一会儿就捂出了一身汗。”
3天的排查与消毒后,于笑野与另外三名志愿者一同去为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分发口罩。“多数环卫工人没有新口罩,一家人只能轮流戴着旧的发黑的口罩出门。还有少数环卫工人一个口罩都没有,只好拿一小块布料遮住口鼻。”工人们的糟糕处境,令于笑野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让他心酸不已。结束工作之际,于笑野看到一位白发的老奶奶正吃力地推着垃圾桶。他上前帮忙,老人却制止说,“别脏了你们的手”。他又默默地取出一只口罩,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戴上。老人用乡音反反复复地念叨着“雪中送炭”,“谢谢孩子”。
11日,于笑野转到通化火车站工作。恰逢春运返程高峰,火车站人流密集,排查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但是在采集个人信息时,常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配合信息采集,甚至对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出极度不耐烦和反感。但于笑野和伙伴们深知信息采集的重要性,他们竭尽所能地耐心温和地对来往人员进行解释,安抚着人们的情绪。
体会奉献的意义
于笑野在守护着家乡的同时,也在守护着家人。酒精已成他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他每天进家门前都会先往身上喷点酒精,把外衣直接放到洗衣机,而自己则会马上去洗澡。“对家乡负责,也要对亲人负责,更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志愿工作中,于笑野始终将“精准”两个字刻于心间,“把我们有限的力量,把我们的爱心送给最需要的人,在最合适的时候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于笑野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伙伴们在一次次的走访中了解环卫工人、医护人员等各类岗位工作者的困难,一点点把关爱带到他们的身边。
在忙碌而辛苦的工作间隙,于笑野将他的感悟记录了下来。他在工作心得中写到:“穿着‘红马甲’的日子,我一生难忘。它就像是飘扬的旗帜,教会了我奉献的意义。”他曾以为,奉献是要做大事,有大成就。但这几日的志愿者生活,却让他意识到:“奉献,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想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为他人去做点什么,那就是在奉献。”
天气逐渐转暖,于笑野却从未停下奔走的脚步。疫情还在继续,希望却已透过冬日的冰雪,悄悄地来到人们身边。他坚信,每个人都多一分努力、多一分付出,所有人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信心。他总想起那位推着垃圾桶的老人,“我们都是为了解决他人迫切的实际困难,这也许就是奉献吧!”